沙巴日太嘎查位于伊金霍洛镇东部,包茂高速与包西铁路从嘎查境内穿过,交通便捷,嘎查总面积39平方公里,下辖5个社,耕地面积为2500亩,草地面积为49000亩,总人口257户582人,其中蒙古族195户411人,常住户120户260人。伊旗人社局结对帮扶以来,根据嘎查自身良好的农牧业资源和成片集中的养牛设施,积极引导嘎查村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创新帮扶“自选动作”,拉动嘎查经济发展,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找准定位,实现自我造血,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基础先行。紧紧围绕群众生活需求,整合各类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自帮扶以来,积极对接供电部门,有序完成总投资124万元的国家电网改造项目,为嘎查牧民现代化养殖提供了便利;合理利用民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0万元,为嘎查新修砂石路3.5公里,维修砂石路4.7公里,解决了嘎查农牧民出行困难的问题。积极协调民生项目,争取水量为30吨的水塔项目纳入2020年伊金霍洛镇“一事一议”项目库,有效解决了嘎查43户106人的生活用水短缺问题。
产业融合,消费扶贫。立足嘎查草场广阔,水质良好的农牧业资源,结合已建设的56处牛棚、养牛户达68户、存栏牛达1084头的实际情况,壮大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积极对接蒙科北斗公司在嘎查建设智慧牧场,为部分养殖大户安装了自动饮水系统,解决了冬季牲畜饮水难且容易结冰的问题;积极联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赛音教授在疫情期间以微信授课的方式为嘎查牧民讲授科学化畜牧方法。组织嘎查养牛大户赴锡林郭勒盟进行了学习取经,引导村民进行科学化养殖,为打响沙巴日太嘎查肉牛品牌,实现产业脱贫积蓄能量。同时,积极汇聚各级帮扶力量,引导他们对帮扶村肉牛产业进行支持,驻村干部通过微信朋友圈动态更新农副产品售卖信息,积极为帮扶对象的农副产品进行代言、寻求推销渠道,帮助老百姓与帮扶单位签订消费扶贫合作协议。
有效衔接,巩固成果。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立足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帮扶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农牧家乐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实现摘帽到振兴的转变,让嘎查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帮扶以来,合理利用成陵管委会和民委投资的10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为680平米的牧家乐以发展餐饮业,并申请了红色领航项目资金50万元,对牧家乐内部进行装修以及购买桌椅餐具等配套设施,计划六月中旬对外营业。与鄂尔多斯正康集团进行了多次磋商,本着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的原则,对中心草牧场进行旅游开发利用,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努力,沙巴日太嘎查被列入2020年度鄂尔多斯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
立足职能,激发动力。围绕就业扶贫和社保扶贫,强化人社系统行业扶贫责任清单落实,多举措全方位帮助贫困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民生保障,确保行业扶贫政策全面落地。抓好社保兜底。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加强贫困人口教育培训,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建档立卡。围绕“六个精准”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和有培训意愿劳动者的统计工作。摸清培训需求和培训意向,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工作,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1项劳动技能,促进贫困户稳定就业、增收脱贫。通过行业扶贫,让村民提升能力,激发贫困村民的内生动力,树立拒绝“等靠要”、主动脱贫、主动致富的思想。
如今,沙巴日太嘎查已从无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收入少过渡到发展肉牛产业、农牧家乐产业、智慧牧场乡村旅游产业遍地开花。“现代化、大数据、科技化、可溯源”的智慧牧场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转变牧民“跟着牛羊走”的传统管理方式,实现随时随地实时放牧。村集体经济牧家乐配套项目即将全面完成,随着牧家乐建设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游客的数量将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嘎查村民收入将翻倍增长。
沙巴日太嘎查的改变,得益于帮扶单位人社局深化帮扶措施,聚焦产业扶贫,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消费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得益于精准施策出实招、精准推进下实功、精准落地见实效。